在人声鼎沸的山坡上,锣鼓喧天,爆竹轰鸣,迷雾笼罩四野。一群赤膊汉子托举插满烟火的彩龙狂奔欢呼。彩龙腾跃飞舞,口吐火球,身喷烈焰,火树银花映照得舞龙者发红发亮,天地浑然一体,狂欢的现场热烈、粗犷而苍茫……堪称“中华一绝”的埔寨火龙,带给人们的是久违的震撼与感动。
80岁老师傅做了60年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村民都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岽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每一次的火龙表演,都会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盛况年年如此,世代相传。今年80多岁高龄的张自新老人做火龙已经60多年。他说:“做火龙是埔寨镇的传统,过去几乎人人都会做。”最初的“火龙”制作,只用稻草竹篾结扎成龙躯再糊裱上白纸,单色勾点绘画而成。然后用硫磺、白硝、木炭土自制火药烟花,制作出土火箭“高龙”、“吐珠”、“转花”、“大犁”等等,再装配成“火龙”。经过长期的不断改进,如今的“火龙”已经十分精致美观。艺人们用竹篾结扎龙躯,“韧藤纸”(棉纱纸)糊裱后用艳色精心描绘,龙眼还装配电珠。“火龙”最多的有15节,全长可达40多米。全龙装配各式各样的现代成品烟花。表演时,不但能自动燃放发射各类烟花,还会张嘴、喷火、吐珠、躬身、摇尾,栩栩如生,精彩纷呈。
民间的狂欢勇士的表演
“烧火龙”一般包括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 。“禹门”取材于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连接起来 。“烟架”是用木料搭架若干层,高达10余米,每层叠结成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连接。火龙需夜晚在广场表演,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首先表演的是“烧禹门”。长者从观礼台点燃 “火老鼠”(导火线)后,顿时烟花四射、火瀑布飞泻,一群鱼虾水族在“禹门”来回穿梭表演“鲤鱼跳龙门”,绚丽多姿,精彩纷呈。接着,在“禹门”余景未尽之时引燃“烟架”,顷刻间,“蜈蚣吐珠”、“菊花盛会”、“金鲤产子”、“舰保海疆”、“喜联庆佳节”、“珠灯放光辉”、“大闹天宫”、“雪花盖顶”等奇景不断展现。最后是火龙上场,在铳炮三声巨响后,鼓乐、鞭炮齐鸣引出“火龙”并绕场三周。几十名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引逗下绕场舞动表演,“龙眼”闪闪发光,“龙身”两边“火缆”挥舞,“金鲤”、“龙虾”等竞相争游。火龙绕场三周后,向观礼台致礼,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 “点龙”(点燃火龙)。霎时,“龙口”吐出串串金珠,“龙身”发出五彩缤纷的火花,赤膊的擎龙汉勇往直前,舞蹈动作古朴典雅、粗犷雄浑,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一时间,啸声大作,万箭齐发,流星漫天,火龙表演达到高潮。
舞火龙的勇士必须赤身短裤,任由火炮、烟花烧灼起一个个血泡。对此,77岁的张奕树老人解说道:“在埔寨本地客家话中‘泡’和‘票’谐音,身上‘泡’多,意味着新的一年收入的‘票’(钱)也多。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起票’!争着出钱擎龙头!龙头也不是随便就能扛的,要出钱投标,去年元宵节的龙头就标了18万元。”
名扬四海的埔寨火龙
改革开放以来,埔寨火龙多次应邀到各地表演,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1987年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1989年梅州市首届客家联谊会、2005年广东 “国际旅游文化节”、2010年第八届世界丰顺同乡联谊会、2011年台湾苗栗县2011客庄十二节庆 “苗粟火龙”交流演出活动等20多场次大型 活动 。 “埔寨火龙”的精彩表演,赢得各地观众的惊叹和赞扬。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内外几十家媒体也曾作过专题报道。1998年,埔寨镇被广东省授予 “民族民间 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埔寨镇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 民间 艺术之乡” 殊荣;2008年6月 , “埔寨火龙”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期间有两场烧火龙表演,其中22日晚在梅城烧两条火龙,观众将欣赏到由70多名 “擎龙汉”表演的 “龙的狂欢”。30日晚,丰顺县将举办 “龙腾盛世”客家欢乐之夜,有一场 “埔寨火龙”表演,届时除了烧火龙外,还有烧 “禹门 ”、烧 “烟架”表演。
文字撰写:何碧帆 图片收集:连志城 古礼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