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战略工程,广东省气象局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广东省委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部署要求,以行业力量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动气象部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规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进机制、阵地、队伍、活动、项目建设。目前,全省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已为同级气象局授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驿站)94个,挂牌率达96%,并通过多样化的联学联建联创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部门联动,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圈”。2023年8月,广东省气象局、省文明委联合印发推进广东气象部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驿站)建设实施方案,系统谋划构建省、市、县气象部门三级文明实践体系,按照“一个实践阵地、多重辐射功能、共建共享使用”目标,聚焦气象防灾减灾首要职责,打造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全省气象部门106个国、省、市、县四级文明单位分别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结对共建,进一步丰富和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圈”活动和内容供给。
共建共享,打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平台。广东气象部门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工作定位,实施“气象上山下海、乡村粤来粤美”特色科普工程,气象党员志愿者深入校企园区、田间地头,用普通话和粤语开展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理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等转化为社会公众听得懂、看得明的通俗语言、图片视频等,源源不断送入校园、送进企业、送进村居,送到人民群众身边。
截至2024年9月底,广东省气象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组建理论宣讲、防灾减灾、普法教育、助农惠农、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队116支,注册志愿者超2500人,创建了“勇立潮头·气象护航”“气象行·益起来”等20多个科普宣讲品牌。一年来,广东气象部门先后组织“六进”宣讲、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活动超33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便民服务进入大小校园、千家万户。
立足本职,推出订单式科普志愿服务。广东省各级气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点、驿站)借助世界气象日、“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开放全省气象科普场馆,践行气象业务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订单式服务项目,针对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乡村留守人群以及建筑工地、工业园区、行业龙头、易燃易爆企业等开展多种类型的气象科普和各类志愿服务。其中,2024年广东“气象小主播”大赛,更是吸引来自粤港澳5万多名学生参与。
守土尽责,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广东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网,不断加密气象观测站网,开展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创新开展基于场景的影响预报、风险预警气象服务。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水稻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成国家级“荔枝气象服务中心”,逐步完善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停业制度,完善基于气象灾害预警的“自动挂钩”和“双重叫应”基层精细智防机制,重大天气过程全省气象部门严阵以待,联合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各部门、面向基层一线及时、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如今,家长们很少在倾盆大雨中接送孩子了。一旦收到台风或暴雨红色预警,学校会自觉停课或延迟放学。”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干事龚振强说。
据悉,广东气象部门通过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气象科普、创新开展便民服务,气象服务满意度已连续多年位居广东40类公共服务第2名,2023年全省气象部门多个集体和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巾帼文明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