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丰顺县汤西镇人民政府 > 工作动态

红色大罗

来源:本网   2019-01-03 00:00:00   点击:- 【 字体: 】  
 

丰顺县被称为“潮汕的后花园”,它是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的中央苏区县,也就是说在土地革命时期它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所以其境内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汤西镇的大罗村是其中红色文化遗址较为集中的乡村之一。

这里是大罗村南溪背绍南里,是一座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清代乡村民居,为当地黄氏先祖所建。它的核心建筑是“心一公祠”。不过,我们在这里却看到许多红色的印记:红军操练场、兵工厂、早期镰刀锄头农会旗帜、建立苏维埃政权、拥护红军等革命口号。

原来,这里就是中共丰顺首位县委书记黎凤翔同志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丰顺文史研究者黄立靖介绍说,黎凤翔当时受彭湃农民运动思想的影响,早期的思想比较进步。他在大罗村以教书为掩护,领导农民运动,这个地方是丰顺农民运动的发源地。

黎凤翔后来离开大罗前往丰顺老县城丰良开展革命,1929年当选丰顺县委书记,随后发动和领导了威震东江的“丰顺暴动”,一举攻占了黄金,并乘胜占领留隍。1931年,因被叛徒出卖,黎凤翔被国民党抓捕并杀害,年仅30岁。

如今绍南里还保留有黎凤翔同志当年办公的场所以及居住的房间。同样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另一位革命领导者古大存的办公场所和卧室。据介绍,土地革命时期,古大存带领五华农民军来到大罗村开展革命活动,主要是打土豪地主,领导农民起来闹革命,把恶霸地主的粮食分给农民,减租减息。

黎凤翔、古大存两位同志之所以先后来到大罗开展革命活动,其实或多少是与另一位革命先行者有关。他就是黄日三,绍南里的主人。黎凤翔、古大存均为他的同学。丰顺文史研究者黄立靖介绍说,黄日三思想比较进步,1924年在广州法科学院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介绍,黄日三后来参加了中国革命著名“三大起义”中的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而且还参加了十九路军上海淞沪抗战,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物。

或许是黎凤翔、古大存、黄日三等人都在这里活动的原因,大罗村先后涌现出众多革命的仁人志士,据《丰顺县志》记载,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罗村为革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8位。

离开绍南里,我们来到了另一处红色遗址耀华里,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第五团成立旧址。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大反攻,解放全潮汕。

除了绍南里、耀华里,大罗村还有红军当年创建的“红军医院”。这个医院旧址为二进四点金院式布局,泥砖木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最多时住过伤员30多人。除此之外,在大罗村管辖下的岳潭自然村还有红十一军军部的旧址。红十一军成立于19305月,是当时东江地区一支有正规编制的红军队伍。

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战争,再到抗日战争,最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大罗村在各个时期都有红色遗址以及文物保留下来,可以说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一个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这是大罗村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资源。

大罗乡(大罗村、新兴村、乃至鹤枫村)历史悠久,位于广东省丰顺县汤西镇西南部,与埔寨镇、八乡镇比邻,丰顺县与揭西县交界处,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早在大革命时期,黎凤翔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并领导农民运动,孕育红色革命它是丰顺农民运动发源地(乃至梅州),并在《心一公祠》后楼其卧室题留有励志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农会就在此开展革命工作,古大存领导的红十一军成立于岳潭、火滩红军医院、箭竹湖、老路下、黄沙坑临时医院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五团成立于南溪背耀华里,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设于南溪背绍南里,它是革命先行者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参战人黄日三先生故居。大罗是八乡山革命根据地通往潮汕平原的必经之路,是革命物资中转之处,是丰顺县南片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份,与丰北片李坚贞、刘永生、黎凤翔、黎果等领导的九龙嶂、铜鼓嶂、江纵队在地理上形成南北呼应,具有再到抗日战争,最后到解放战争时期,它是中共丰顺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根据地,它是深山中的红色瑰宝。据《丰顺县志》记载,大罗涌现了众多革命的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共有18位,他们分别是:

黄佳年(园墩角1906-1929)、黄佳永(园墩角1904-1929)、黄宗助(大罗1902-1929)、黄元可(南溪背1907-1929)、黄宗透(下村1910-1930)、黄佳勤(大罗1909-1930)、黄琼学(下村1909-1930)、黄世宝(下村1899-1930)、黄武满(火滩1910-1930)、黄宗松(岳潭1910-1931)、陈料(火滩1908-1931)、黄佳三(下村1907-1932)、黄佳敬(下村1900-1932)、吕定宜(火滩1906-1933)、黄武暧(火滩1910-1934)、黄元动(火滩1909-1934)、黄日中(仰度堂1912-1940)黄道氽(竹园潭1924-194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